当前在中国足球的讨论中,关于技术总监的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这里并不适合张贴谁的照片,因为这似乎会让人感到是在针对某一个个人。回望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局面难道不是由于国内足球从业人员的种种失误与短视导致的吗?在中国足球的环境中,没有人是无辜的,媒体人和舆论参与者也都无法置身事外。大家都是这个大环境的一部分,试图以一种高冷的姿态自我标榜,然而这实在是有些可笑。
在谈及教练问题时,国内教练担任国家队主教练似乎没有遭遇太多质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成耀东,他在国家队任职期间,媒体对他的执教能力大多是给予赞扬的,而不是批评。诸如欧洲拉练的成效、长期集训带来的进步、球员的成长等积极的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然而当U23亚洲杯的糟糕表现曝光后,国内媒体人冷漠的态度让我倍感失望。与对待外籍教练的严厉批评截然不同,这种偏见莫不是为了保留面子,便于日后再度相见?对于久尔杰维奇的种种质疑,许多人都能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当今的国内足球环境已经呈现出一片混乱,任何提出国内教练并不逊色于外籍教练观点的人,往往会遭到不同程度的争议与误解。关于战术争论中,大脚与传控的选择似乎变得尤为尖锐,这是因为人们总希望通过这种争论来彰显自己的专业水平。然而,实际上比赛中很难仅依靠一种战术来取胜,无论是小范围的传递还是远距离的大脚球,在比赛的进行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总监这个角色并不好当。只有耐得住骂声的人才能在这个位置上立足,而那些只是在位置上混日子的人,却没有人会需要。真正忙碌的技术总监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奔走,指导青少年训练,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在大方向的把控上,技术总监的职责尤为显著。近年来,有多少年头并未重视技术的提升和发展了呢?
说到个人技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足球是一个团队运动,涉及到身体接触和对抗,这让情势变得复杂。因此,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某位外国球员的高超停球技艺或许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技巧与深厚的底蕴。
选任技术总监是一个可能会影响中国足球未来四年重大趋势的决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位置最好由外籍人士来填补,否则为何还要公开招聘呢?在以往,中国足协曾经设立过技术委员会,由一些专家负责类似的工作,但如今这种机制已不复存在,相关的工作屡遭批评。伊万科维奇在任期间的种种烦恼足以让人感叹。
一个真正的技术总监需要具备德高望重的专业素养和全局视野,最关键的是,不能藏私。如果技术总监身兼好友,带着个人私利来看待国家队训练,那真的是会乱了套。选拔技术总监的流程不应被忽视,猎头公司在背调时更应细致入微,因为这个职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无可替代。这不仅仅是关于能力的考量,人品更是必不可少的。
若中国足协希望能够实现战术统一,那么一个值得信赖的技术总监及其团队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女足U16、U15、U14同时发布招聘公告,可能正是为了推动这一方面的工作。在男子足球的战术争论依旧喧嚣之际,谁都希望女子足球能够重回那个控球能力强劲的时代。如此一来,多个级别的同时选帅,势必会为统一战术提供可行性。以女足U16为例,正在积极备战明年的U17女足亚洲杯,而我们男子足球则在为连一位主教练的选任而纠结。未来,绝不能再让类似一个位置空置几个月的不合理现象发生,延续性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环节。若连延续性都无法保证,又何谈风格,这纯属空谈。